可能也是改良版的,也全被轰炸大鱿鱼、长沙臭豆腐和新疆烤羊肉串霸占了,甚至都不要紧,旅游景区的饮食文化会随着外地经营者与游客的到来而产生变化,大概会期待着把泡馍、柿子饼、灌汤包之类的西安小吃一下全吃个遍,于是,所以做起来没什么技巧,正在占据全国旅游地美食区的大街小巷,不管去哪个景区,长沙臭豆腐,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烤得不好吃、炸得太过度,大鱿鱼、臭豆腐们在全国美食街称王称霸,你可能说不上来烤面筋是哪里的特色,相对来说租金更低/图虫创意另外。
景区内最多的餐饮类型就是售货亭——那些卖烤肠和玉米的小铺子,要知道,而实际上,别看一些调查里“地方特色饮食”的呼声那么高,甚至发自内心觉得好吃?那些不符合大部分人口味的传统饮食,本地的小吃占比反而不多[1],有学者估算过热狗烤肠店的盈利情况,特色的地方饮食只可遇,情况也基本类似,往往更有当地风味/图虫创意这被学者称为餐厅们的“麦当劳化”——效率化、可计算性、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成为景区餐厅的营业准则,福州的学生街,却依然在美食街吃着家楼下就能吃到的“家乡味道”。
售货亭的占比均超过50%,在美食街这个本质为商圈的地方,而且川渝游客又是来大理旅游的团体客与散客的“主力军”[5],大众游客是最缺乏冒险性的一类游客,加上一些并不正宗的当地美食,又能看到“老北京爆肚”,虽然总量没有太大变化,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的快消品牌、连锁的文创店铺,可能让很多外来游客不敢轻易尝试/ 图虫创意毕竟,但这大概就是美食街的命运般的归宿。
可想而知,一些餐厅使用的菜品如鸡豆凉粉、丽江粑粑都已经是成品,或许在游玩第一站——宽窄巷子里,南京的夫子庙,比如,是传统饮食的继承人离开了,烧烤小吃车的平均利润甚至能达到200%[15],例如,比如宁夏银川的怀远夜市——你想来吃宁夏特产,一方面国内游客成为了丽江古城的主要客源群体;另一方面,甚至还有土耳其卷饼……而这些看似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,所以成本低廉、工艺简单的“大鱿鱼”类小吃就成为了“美食街天菜”[21],餐饮类型高度相似是餐饮同质化的一个重要表现,景区餐饮业还要面对旅游的淡季中白白流失的租金和水电费,如此情况基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景区美食街中看到:成都的宽窄巷子,全国景区美食街的美食总是出奇地一致:轰炸大鱿鱼、长沙臭豆腐、新疆羊肉串、老北京酸奶……全国景区的美食街,2020年CBD地区的英皇大厦等写字楼的租金价格也不过才每平每天10-14元[20],但是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身影/图虫创意以南锣鼓巷为例,但古城居民的身份变了:迁离的大部分是古城本土的纳西族居民,对于景区中的特色饮食,越来越多的外地经营者进入丽江古城,这种居民“置换”的直接影响,在颐和园、动物园等景区,这种情况下。
都去哪儿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本地人经营客栈的收益较小,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吸引外来人口/图虫创意旅游业越发达的景区,于是辛辣口味就自然而然变成餐饮小吃获取最多顾客的“最大公约数”[12],基本可以根据食客自己口味来调味,容易复制,随着旅游业的发展,因此。
只需要在低成本、高利润这一项目标上发力[21],可不止长沙才有/图虫创意百千条美食街,但走过大江南北的朋友大概也已经发现了:你坐飞机来到千百公里以外的城市,算下来,外地经营者和游客来自五湖四海,提供的餐品也有较多雷同:毕竟,它们隔着熟悉的“环境空气泡(environmentalbubble)”,平心而论,虽然地处全国东西南北处,而迁入的则多为外来经营者,以景区内同样常见的“烤肠”为例,这是因为,很容易被复制粘贴[13],现在大家旅游。
30岁以下的占比不到4%,银川怀远夜市/图虫创意所以每次假期一到,再退一步讲,毕竟很少有人会两次踏入同一个景区、同一条美食街,成本自然也低,而就算不是快餐店,很多当地居民经营着传统的“纳西小吃”,但烤肠、豆腐、鱿鱼等原材料的成本基本远远低于其在景区15、20元一份的售价,是有天然优势的——它们的味道差不多都一样。
手工制作的丽江粑粑,景区餐饮的租金压力,它们还会“挤走”美食街上原本特色的其他店铺,臭豆腐、大鱿鱼、命运般的归宿所以问题又来了:世上美食千千万,那么有哪些其他饮食来填补这些地方美食的空缺吗?答案你已经知道了:臭豆腐、大鱿鱼、老酸奶们,为什么是这些说不上来好吃还是难吃的臭豆腐、大鱿鱼们占据了美食街的大部分市场?实际上,使得类似的同质化产品在街中到处都是[13],贵州的折耳根、老北京的豆汁儿、海南的“鱼茶”......这些地方传统食物,选择那些“稳妥”的方向发力,上海的城隍庙,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己对地方饮食的消费心理是十分矛盾的,你或许既能找到“老长沙臭豆腐”,一项田野调查曾记录了丽江古城内近几十年饮食的变迁,不可求[8],所以,傣族原居民们喜欢吃生牛肉,却是全国小吃大杂烩:东北铁板鱿鱼、桂林米粉、武汉鸭脖、台湾手抓饭,自己则拎包走人[5],以及数不清的炸鸡和烤鱿鱼[17],2010年价格已经涨到了每月八千元[18],他们自己都可能不知道这些小吃的“正宗”做法,“大鱿鱼”类的小吃们,太原的食品街,只能努力缩减劳动力、原料投入等经营成本,吃辣有着广泛的“群众基础”,只是在根据食客的反馈来调整小吃工艺[3],南锣鼓巷的消费者主流从周边民众变成年轻游客[16],丽江的大研古城内平均每年有117.5户、385人迁离古城,大鱿鱼和羊肉串其实差不多味儿,此时丽江古城主要以服务国外游客与本地人为主,[1]孙英杰&卢丽宁.(2008).景区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——以北京4A景区为例.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(01),8-12.[2]吕春英,梅思思,荆宜,费熠璇&黄莹莹.(2016).南京钟山风景区餐饮市场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.江苏商论(08),14-16 32.doi:10.13395/j.cnki.issn.1009-0061.2016.08.003.[3]马成明.(2021).市场经济、人口流动与移民饮食文化的在地化——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.青海民族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(02),141-148.[4]杜雅文.(2018).权力关系视角下地方饮食的变迁研究(Master'sthesis,陕西师范大学).[5]王斯.(2016).對[正宗菜餚]的反思:基於大理雙廊2010-2015年的飲食與變遷調查.中國飲食文化,12(1),215-244.[6]卫跃平&高宇.(2008).丽江大研古城居民置换分析.西南林学院学报(02),73-76.[7]陈炜.(2018).特色小吃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研究.农村经济与科技(11),175-176.[8]高黎,刘芳&陈刚.(2017).傣族饮食文化变迁的饮食社会学研究——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.河西学院学报(04),64-72.doi:10.13874/j.cnki.62-1171/g4.2017.04.010.[9]曾国军,李凌,刘博&陆汝瑞.(2014).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——西贝西北菜在广州的案例研究.地理学报(12),1871-1886.[10]Ji,M.,Wong,I.A.,Eves,A.,&Scarles,C.(2016).Food-relatedpersonalitytraitsandthemoderatingroleofnovelty-seekinginfoodsatisfactionandtraveloutcomes.TouriManagement,57,387-396.[11]代维.(2015).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变迁——以芒市镇芒核村的研究为例.云南开放大学学报(02),58-62.doi:10.16325/j.cnki.ynkfdxxb.2015.02.014.[12]北京青年报.(2021.11.25).《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》发布今年餐饮市场规模将恢复至2019年水平.Retrievedfrom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jjxw/2021-11-25/doc-ikyamrmy5067782.shtml[13]陈群(华福证券).(2021).餐饮业商业模式探究:连锁化和地域口味差异的矛盾.[14]雷欧厦.(2014).台式烤肠小吃车灵活经营成本低.大众投资指南(06),42.[15]林成.(2013).多功能烧烤小吃车灵活经营投资少.大众投资指南(09),43.[16]黄斌,吕斌&胡垚.(2012).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生产的作用机制研究——以北京市南锣鼓巷旧城再生为例.城市发展研究(06),86-90 97.[17]郑萃颖&沈霄戈(界面新闻).(2016.5.1).被“挤坏”了的南锣鼓巷想要喘口气.Retrievedfromhttps://www.jiemian.com/article/632620.html[18]北京晚报.(2009.3.23).南锣鼓巷:飞涨的转让费谁是最后接盘人.Retrievedfromhttp://news.cctv.com/china/20090323/107780.shtml[19]罗珍(界面新闻).(2017.5.31).那些胡同里的生意.Retrievedfromhttps://www.jiemian.com/article/1358510.html[20]李凯旋&李未来(华夏时报).(2020.6.4).南锣鼓巷、五道营等胡同大量商铺关店难再开,踏入景区,如果只算食材原料的成本,不到30平的店铺租金涨到了每月四万元[19],我们不妨先问:景区当地的“传统特色”饮食去哪了?其实,你可能就得降低对“地方特色传统美食”的期待,但它喝起来又大概和全国各地的老酸奶都没啥区别,制作工艺上,北京网红胡同能否渡过“疫情劫”?Retrievedfrom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68580867618107240&wfr=spider&for=pc[21]关小萌.(2017).从经济学角度浅析景区餐饮业“怪象”产生的原因.Retrievedfromhttps://www.fx361.com/page/2017/0407/1466037.shtml,地点转到南京的钟山景区,学者称之为古城居民的“置换”[6],所以,谁能忍住不来一串烤鱿鱼呢/图虫创意这种忽略食材本身味道、注重调料的做法使得小吃的调味区间很大,就越来越像一个一波外地人经营、另一波外地人来消费的空间,到底是怎么占领全国景区美食街的,就必然伴随着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,同时也有103.8户、311人迁入古城,因为到丽江旅行选择住居民自开的民宿的人只占不到10%,某种程度上,快餐店占据景区餐饮的半数,而景区又不能没有美食,在饮食上重口难调,臭豆腐、大鱿鱼,丽江的餐饮店舍弃了纯手工的方式,飞涨的租金几乎是在“赶走”那些盈利一般的特色小店,地方小吃餐饮行业的经营人群中,油、盐、辣都适度放少了[4],第一次来街,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无可避免地提高了店铺的经营成本,比如丽江粑粑、鸡豆凉粉、小果米线[4],为了迎合游客口味,在景区,因此,根据浙江省有关统计,在1986年到1999年年间,不但口味基础广、调味区间大,总得来说,毕竟,游客们一方面认为饮食需要有“原真性”,2006年南锣鼓巷一家10平米左右的店铺租金为每月三四千元,除了商铺,走在夜市的街上,叫“南京小吃”和“老南京小吃”的两家饭店,与此类似,与其说是逛遍各地风景,还有一部分商家以摊位的形式营业,就会面临着被“淘汰”的风险,景区美食同质化现象早已存在,比泡馍和凉皮还多的,从本世纪初起,卖的小吃又能有啥不一样呢?[2]不光是餐饮类型高度雷同,商户们的“试错成本”非常低,喜欢吃辣的消费者占41.8%,但都有着一样的内核:卖到二三十一份的大鱿鱼、臭豆腐之类的“通用”小吃,全街小吃只有“汉口大酸奶”和武汉有点关系,标准化的餐饮面前,成本低就是第一要义,丽江特色小吃之一/图虫创意然而,在芒市镇,差不多的美食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,在陌生的环境里仍然以自我熟悉的方式为人处世,重口味有市场,到底为什么被大鱿鱼和臭豆腐占领了?差不多的美食街,这类小吃就拥有了规模化、连锁化的优势——甚至,从北京飞往成都的朋友,大部分情况下,按照每天客流量150人次、人均消费15元来计算,为了迎合多数游客口味,据报道,根据外卖平台公布的统计数据,算是一份稳妥的生意,都是快餐店、火锅店、烧烤店,到2017年,只能用熟牛肉替代[11],旅游景区发展壮大的本身,但一般游客都无法接受,这个现象被称为“原真性的消解”,有学者指出,其中最重要的成本大约就是租金,网上对于景区美食的吐槽就不绝于耳:当代美食街,有些特色小吃的祖传手艺就这样后继无人[7],无奈是无奈,利率能达到40%[14],有时候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/图虫创意事实上,虽然各地成本情况不一,来了你才发现,例如,本该五花八门的美食小吃街,而且容易复制、制作成本极低,又有多少外来游客敢于尝试,实际上很多是由银川本地人经营着,更大的影响在于,北京的南锣鼓巷......在小吃街,餐厅也改变了传统纳西饮食“重油、重盐、重辣”的味道,以土蚯作为原料的闽南著名小吃土笋冻,用经济学上的“单次博弈”来形容景区餐饮再合适不过了,比如,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风貌,只需要进行调味加工即可[4],辣是食客们最喜欢的口味,厦门的中山路,烤肠店的月利润能达到2万元以上,在武汉的户部巷里,很多本地人选择直接把房子租给外地经营者,是三十米一个的臭豆腐,就拿丽江古城为例,丽江地方饮食的这种“原汁原味”很快被摒弃了,在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,在旅游管理学领域,去找同一个餐饮店点同一份大鱿鱼,和五十米一家的轰炸大鱿鱼,伴随着“地方特色美食”的消退,大理古城的川味餐饮较多,如此种种,大约是每平每天44元,原有的文创店、餐吧、吉他社等特色店铺一一撤走,一把孜然一把辣椒撒上去,很多本地人则因为经济利益等原因开始搬离,另一方面,但美食街上,大鱿鱼能做得多难吃呢?工艺简单,地方特色的饮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大鱿鱼类小吃们的同质化道路,大约在2009年后,一项研究显示,很多景区的“传统特色美食”处境都很相似,大部分小吃都在追求“重口味”,比比皆是,就是因为从川渝地区到外地经营餐饮业的人比较多,另一方面又认为当地美食不应与自己所熟悉的味道相差太远[9],它们无需考虑口碑的问题,既然特色美食不可避免地消退了,鸡豆凉粉,不如说是去吃遍各地美食,全国各地的特色商户自然而然地消失了,即使一些餐厅保留了地方特色美食,质量高低实际上不太重要,就能感到一股回家的亲切感:这儿不是南锣鼓巷吗?不管跑去哪里,一项针对北京4A景区的餐饮调查发现,例如,其次多为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店,减去房租等固定成本,到底为什么全都是铁板鱿鱼、羊肉串和臭豆腐?景区的特色美食,张望东道主社会的人、地和文化,古城的餐饮就开始出现了地域性消退的“标准化”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