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算起来,我估摸自己至少去过地坛四五次,每次来到这里,都仿佛能够像我的祖先那样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渊博。然而,这次的地坛之行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触。
从鼓楼出发,我先是欣赏了一路的前门大街风光,含在口中的糖葫芦,手中捏着的烤鸭,都让我的内心化成一片快乐的海洋。穿过这条街,一个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,那就是地坛。举目望去,满目皆是古意盎然的建筑和苍翠欲滴的古树,一种静谧而虔诚的氛围似乎笼罩在整个院落,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身体深处发出的共振,它不只是那些文字上的东西,而是一种贯穿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精神拥有。
走进天坛大殿,我显然感觉到在文化消费的商业化+不文明游客的轰炸下,一座文化古迹时常只是成为了展示+拍照的地方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略到它的内在之美,把这份美好印入内心深处,并且像我一样,成为了文化传承方面的“忠实拥护者”。故事到这里也许并没有结束,然而,写到这里,已经让我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。
地坛是一个打破东西西大街沿线高墙大院的一个绿洲,这个绿洲延伸为一个能够沟通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“消费 学习”空间。我觉得,如果我们弱化故宫东北角的容积,拆掉围墙,那么,月坛和地坛就成了一个巨大德意志概念的绿化连接,观众和媒体可以通过南北纵深利用各种空间,同时形成一个更大的公园——也许它也能成为所有媒体大楼的中心。
在那里,我们可以分享文化、教育、购物、休闲、娱乐、社交等各项需求,对于每个主题阵营有特别的分区,丰富了各个功能面向的内容,也让游览天坛公园成为了具有个性和趣味的多元体验。我常常想象这样的环境并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,让更多的人能够真正体验到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。